上海白洋淀专业足球场

打印

白洋淀,上海足球的摇篮,从外太空看。。。球场经纬度是31.283369, 121.548765,黄埔江环绕其东南,北倚精神卫生中心,可谓坐北朝南,有山有水,得财得势,风光无限好!

具体信息:
公交线路:公交22,28,33,812路
地址:      周家嘴路4214弄22号
位置:      内江路以东1里,爱国路(弄堂内)
预订电话:      13681916142(钱先生)
白洋淀足球场历史:
位于杨浦区东南部、平凉路与周家嘴路之间。原系白洋潭,后改造为白洋淀公园。1956年为区划船运动站,1964年改建为白洋淀天然游泳场,至1972年因无法调节水质而停止开放。1980年改建为足球场。占地面积3.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14平方米,辟有3片大型足球场,场上养植草皮。1984年又增建门房间、更衣室、浴室、饭厅。1981~1984年,区青年足球队在此训练,是区足球学校生活与训练的基地。


关于白洋淀,还有很多传闻,据说95申花的大部分队员都出自这里,也有说到这里来锻炼身体有特别的功效,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云云。
不过杨浦足球的历史,白洋淀的历史都是确实存在的:
最早还要追溯到光绪年间。。。。。



概 述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浸会大学(1914年改名沪江大学)组建足球队,为区境现代体育之始。宣统三年(1911年),公共租界内的汇山公园曾辟有网球场。到20年代,日商裕丰、大康和公大纱厂,都设有体育场和游泳池。民国11年(1922年),复旦大学迁入区境,建有田径场、网球场和体育馆。民国24年,国民政府在江湾兴建大型的上海市体育场。以球类活动为主的现代体育,在境内7所大、中学校和外商工厂的少数职员中开展。少数市民在公园、空地上练习传统武术与拳操,大青少年在开阔地带踢石子与小橡皮球,在自然河洪中游泳。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纺十二厂等工厂的工会积极组织各项体育活动。沪东各大厂为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多次组织“龙头杯”、“颐中杯”、“中皂杯”等足球赛,推动了工厂足球运动的发展。不少工人子弟,受父兄影响,在街头巷尾踢起了小足球,足球运动风行一时。
建国后,人民政府重视群众体育运动。至1990年境内先后兴建了体育场、体育馆、射击场、体育俱乐部、足球场、温水游泳池等8项大型体育设施,占地13.48万平方米,是全市兴建场馆最多的一个区。境内工厂、学校共拥有体育场659片、游泳池35座、娃娃池(小游泳池)72座。50年代,工厂和学校普遍开展广播操、工间操,推行《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简称“劳卫制”),广泛开展足球、篮球、乒乓和游泳运动,进行各项体育比赛。的年代,区足球队进入全国甲级队;上棉十二厂、上棉十七厂、上棉十九厂、中国纺织机械厂、上钢二厂、杨树浦水厂足球运动蓬勃发展;各中小学拥有众多的小足球队。杨浦区被誉为“上海足球的摇篮”。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各界资助兴办体育事业。工厂与学校挂钩,相互支持开展体育活动。具有传统的足球运动进一步普及。据1985年统计:全区经常踢足球的有2万多人,占区人口的1/50,是全国“足球人口 ”最多的地区之一。职工体育以健身为目的,转向小型多样;青少年各项体育活动全面发展。至1990年,杨浦区三次被评为全国“游泳之乡”,一次被评为全国 “田径之乡”。

第三十五篇 体育



第一章 场馆
第一节 公共体育场馆
区境公共体育场馆,除市属江湾体育场外,均为建国后新建。至1990年共建8座,占地13.48万平方米,是全市兴建体育场馆最多的一个区。在167家工厂、25所大学、51所中学、106所小学中,共拥有体育场地659片、游泳池35座、娃娃游泳池72座。
一、杨浦体育馆
位于周家嘴路2041号。1990年9月竣工,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987平方米,包括主馆、练习馆、招待所3部分。主馆造型犹如一叶风帆在大海中昂首劈波前进,内有比赛大厅、观众休息厅、入口门厅、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运动员与裁判员休息室。比赛大厅看台设3007个席位。比赛场地长 43.2米,宽23.2米,面积1003平方米,净高12 53米,可供篮排球、体操等项比赛,也可进行文艺演出和集会。练习馆长24米、宽18米。面积432平方米,高63米,为训练比赛场地,还可作舞厅、宴会厅。招待所面积1790平方米,设2~3人客房,共有床位160张,客房内备有电话、彩电、空调、浴室。招待所设286平方米餐厅,可供300人就餐。
馆周筑开放式围墙、花坛、喷水池。喷水池内有白玉兰形雕塑1座,地周为2000平方米广场,供停车之用。
该馆为区体育指挥中心——区体委所在地。开馆以来已承担了国际、国内篮球、手球等多次重大比赛任务,并已成为全区体育、文艺活动主场地之一。
二、杨浦体育场
位于隆昌路640号。1953年9月建成,是沪东地区建国后首先建成的综合性公共体育场,原名沪东体育场,1958年6月改现名。该场经扩建改造和设备更新,具有可容纳1万名观众的看台及50个座位的司令台、全套田径设施以及大型标准草皮足球场。除中心场地外,还有供区少体校训练用的200米环形跑道和跳高房、676平方米的篮排球房、240平方米的体操房、310平方米的乒乓房和200平方米的举重房。
该场为区训练和竞赛中心。 1980~1989年,承办田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举重等7项竞赛320余次,14850场,参赛运动员75730人次。曾承担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任务,有亚洲青年足球邀请赛、智利青年足球队访沪赛、五届全运会足球、手球比赛等。基层田径赛也经常在这里举行。
该场组织的各项运动队,培养了一批足球、举重、体操、技巧、乒乓、手球、自行车运动员和裁判员。
三、白洋淀足球场
位于杨浦区东南部、平凉路与周家嘴路之间。原系白洋潭,后改造为白洋淀公园。1956年为区划船运动站,1964年改建为白洋淀天然游泳场,至1972年因无法调节水质而停止开放。1980年改建为足球场。占地面积3.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14平方米,辟有3片大型足球场,场上养植草皮。1984年又增建门房间、更衣室、浴室、饭厅。1981~1984年,区青年足球队在此训练,是区足球学校生活与训练的基地。
四、杨浦温水游泳池
位于打虎山路19号,1987年7月建成。占地面积1715平方米,比赛池长25米,宽16米,深水区2米,浅水区1.3米,可容水600立方米。设有儿童游泳池,长16米,宽6米,水深0.8米,可容水100立方米。装有2台循环过滤器,24小时可把700立方米水过滤3次。建有二层楼辅助用房,其中i)l练房133平方米、会议室45平方米、办公室357平方米及男女更衣室。该池是区游泳工作中心,区游泳办公室、区游泳协会、市蹑泳协会、区少年儿童业余游泳学校均设于此。游泳中心拥有4支运动队和9个长训班,并为10所中小学提供训练场所。每年为全区培训救生员、裁判员和游泳骨干。每年夏季接纳15万人次游泳,冬季作为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游泳队训练基地。下属杨浦游泳池:占地面积1687平方米,油长25米,宽13.5米,水深1.2~2.1米;许昌游泳池:占地面积738平方米,地长25米,宽10.5米,水深1.1~2米。
五、杨浦体育俱乐部
位于控江路2061号。建于1956年,占地面积14970平方米。有跳伞塔1座,高35米,直径5米,1957年落成。另有办公室、教室、操纵室。原直属市体委,1961年移交区体委管辖。 1962年更名为“杨浦区国防体育俱乐部”,设射击、海模、空模、无线电等国防体育项目。1975年更名为“杨浦区业余军事体育学校”,1983年改现名。1984年增加摔跤、柔道、武术、棋类、拳击等项目,同时承担区信鸽、桥牌、钓鱼、无线电、摩托车等单项体育协会的工作。1989年根据体育总体规划进行改造,拆除跳伞塔,兴建10层多功能俱乐部大楼,1992年破土,预计1994年竣工。
六、杨浦射击场
原在打虎山路1号,1959年建成,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有21个步枪靶位,10米简易汽枪馆和一个10米移动靶位的训练场。现址杨浦体育场东侧,为1989年新建,建筑面积 2900平方米。设5个靶场,其中50米靶位24个、10米汽枪靶位20个、25米手枪靶位3副、50米移动靶2副、10米移动靶3副,可举办国际性比赛。
七、杨浦工人体育场
位于江浦路1500号。1956年建成,占地面积17575平方米。拥有300米跑道的田径场和小型足球场,可开展球类、田径、武术等项活动,拥有1200个座位的看台。1986年新建3层大楼1幢,可开展各种文艺体育活动。另建有琉璃瓦屋顶的篮球房1座。
八、工人体育场温水地
位于工人体育场内,1975年由露天游泳池改建。大地长25米,宽13.5米;小池长10米,宽4米。1987年前由区体委使用,为区游泳训练中心,后为对外开放的游泳池。
九、市属江湾体育场
原名上海市运动场,位于湖沪路245号,建于民国24年(1935年)。建筑面积2.8万余平方米。由运动场、体育馆、游泳池3大建筑构成。当年国民政府第六届全运会在此举行。民国26年后被侵华日军占作军火库。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军队仍用作军火库,民国35年军火库爆炸,南部大看台被炸毁,其他建筑也遭到严重破坏。由于没有修复,致民国37年在此举行国民政府第七届全运会时,造成看台坍塌人员受伤的大祸。建国后,市人民政府拨款20万元修复,更名为“ 上海市江湾体育场”,成为全国及国际重大竞赛和重要训练的基地。1983年9月,第五届全运会在此举行。
第二节 基层体育场地
建国前,境内3所大学、2所中学和少数大型工厂建有体育场地,多为足球场,也有小游泳池、篮球场。建国后,基层体育场地迅速发展。至1966年,新建中学32所、小学49所,都建有操场。1964年,据7所中学、4所小学统计:有小型足球场10片、大型足球场1片、田径场3片、排球场2片、健身房1座。1975年调查422家工厂,有体育场地的169家,计有大型足球场2片、小型足球场14片、篮球场192片。无体育场地,只有乒乓台的183家。无活动场地的70 家。1988年体育场地普查,共有场地558片,其中新建的248片,占44.4%;被占体育场地43片,被占最多的是工业系统,达40片。


第二章 足球运动
第一节 沿革
区足球运动,始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浸会大学组建足球队。以后有建于民国5年(191年)的聂中丞华重公学足球队。民国10年后,日商公大、裕丰、大康等纱厂均辟有足球场,供外籍职员踢球。不少职工则在空地上踢球,小孩在马路上踢石子。民国18年后,兴起踢小橡皮球运动。杨树浦水厂辟小足球场,颐中烟厂组建小球队,沪东区成立小球运动协会一分会。民国25年8月,在江湾上海市体育场举行小球总锦标决赛。
抗战胜利后,足球运动在工厂中兴起。民国35年初,中纺十二厂组建足球队6支,新辟足球场1个,以“康工”为厂代表队对外比赛。同年,中纺十七厂将职工自发的中裕队收归厂属,改称龙头队,藉以宣传该厂产品龙头细布。中纺十九厂组建飞鱼队,宣传产品商标。民国35~36年,一些大厂组织一批足球队,著名的有颐中队、上水队、中皂队、中机队、英联队。在父兄影响下,以中纺十七厂职工子弟小学为主的小学生,自发组织“小龙头”小足球队,外出比赛。其时,区境足球赛事频繁:有沪东纺织业举办的“劳动杯 ”、“纺织杯”,大厂举办的“中皂杯”、“颐中林”、“上水杯”、“上鱼杯”,社会人士举办的“杨浦杯”、“临青杯”、“扬子杯”等。龙头队、颐中队屡获桂冠,小龙头队称雄小球。
建国后,区境足球运动有了新发展。工厂、企业、学校纷纷组织足球队,并新建了一批小型足球场。1950。~1953年,各社会团体、大型工厂,以劳军、捐献、节庆等名义组织赛事。1953年沪东体育场建成,成为沪东足球培训、比赛的中心,并设业余青少年体校足球班。50年代初,全区爱好足球者约12万人,足球队800多支。1950年中机厂20名足球队员被吸收到市五金工会足球队后,工厂、学校、业余少体校足球班不断有优秀足球队员被选进国家队、国家青年队、八一队、全国纺织队、全国冶金队。1951年杨浦区有3人入选国家队。1953年市有5人入选国家青年队,杨浦区占 4人。至1960年,市有21人入选国家队,杨浦区占7人。1956年全国足球锦标赛,市队首获冠军,主力队员中杨浦区占7人。翌年,《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第一次评选10名全国优秀运动员,杨浦区张宏根名列榜首。1958年参加世界足球锦标赛预选赛的中国队,由16名运动员组成,杨浦区占3人。 1962年《体育报》评选全国优秀足球队员22人,其中上海市11人,杨浦区占4人。同年,《北京晚报》评选全国最佳足球射手10人,其中上海市4人,全部为杨浦区。五六十年代,杨浦区被誉为“上海足球的摇篮”。
“文化大革命”期间,足球运动停滞不前。1972年杨浦体育场恢复足球比赛。1976年,区体委受市体委委托,主办上海市足球联赛。1977年又承办市足球赛5次。
80 年代,足球运动社会化,1981年成立区足球协会,试行团体会员制。同年,香港德隆股份有限公司等5单位联合举办“雏鹰杯”足球赛,每年一届,共办7届。 1984年亚明灯泡厂等8个单位,联合举办“杨浦杯”足球赛。同年,上钢二厂举办“银星杯”足球赛,连办4届。1985年上海自行车厂赞助举办“永久杯” 足球邀请赛,有上海队、天津队和大连队参加。同年6月30日,《文汇报》著文论述本区100万人口有两万多人经常踢球,平均50人中有1人,是全国足球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全区大小足球场占全市足球场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该文呼吁:把杨浦区建成“足球之乡”。此后,全区开展创建“足球之乡”活动,形成幼儿、小学、中学训练一条龙。建立足球俱乐部,厂校挂钩,工厂对小学在物质上支持,技术上指导,足球运动扎实开展。
第二节 工厂足球
上海解放后,足球运动迅速发展,大小工厂多组织了足球队,多的几十支,少的两三支,仅有50多名职工的沪东橡胶机修厂,也有两支足球队。据1953~1954年度部分工厂调查:上棉十九厂有球队30支,队员524人;上棉十七厂有球队7支,队员165人;上钢二厂有球队8支,队员140人;新沪钢铁厂有球队3 支,队员50人;中国肥皂厂有球队3支,队员36人;上海柴油机厂有球队13支,队员136人;机器修配工场有球队1支,队员20人;上海机床厂有球队2 支,队员30人。以上各厂均拥有自己的足球场地。上海冶炼厂、上海化工厂、中华造船厂各有球队1支,队员分别为26人、20人、50人。
50~60年代,一批工厂以其球队多、球员多、出人才以及在市重大比赛中常名列前茅,而被誉为“足球工厂”。“足球工厂”皆有悠久的踢球历史,有功于本区足球运动的开展。被誉为“足球工厂”的有:上海第十二、十七、十九棉纺织厂,中国纺织机械厂,杨树浦水厂和上钢二厂等。
50年代,区境每年举办大规模的足球联赛。凡逢工人重大比赛,大厂全厂调班,乘厂车前往助兴。1950年,沪东工人俱乐部举办第一届小型足球赛,有151队参加。
上棉十七厂于 1947年组织“龙头队”,翌年被评为上海市甲级队,多次获沪东足球联赛冠军。建国后,该厂首先成立体协,足球列为重点项目。厂内13个车间,共30多个球队。每逢下班、厂休、节假日自发地在球场举行淘汰赛。如逢龙头队参加大型比赛,全厂调上早班,争相观赛。至60年代初,龙头队队员进入国家队7人、上海队9人,入全国公安队、沈阳部队队、南京部队队各1人。1962年代表杨浦区参加全国分区赛获第一名,晋升为全国甲级队。
50年代全国著名球星张宏根,为该厂职工子弟,12岁时和小伙伴组织“小龙头”足球队,风靡一时。1956年被选入国家青年队,翌年随队去匈牙利学习,后成为国家队主力队员。在中国首次参加的世界杯外围赛—一中国对印尼比赛中,为中国队攻入第一球。他是第一个被国外(1958年越南)绘入邮票图案中的中国运动员。1959年,以张宏根为主力的中国足球队,战胜来访的世界亚军瑞典尤哥登队,逼和苏联队。
上海十二厂,建国后在原6支足球队的基础上,一些车间部门组织10多个足球队。1950年厂工会举办全厂首届“勤奋杯”足球联赛,“事务队”获冠军。1956年厂队跃居区甲级队,获区青年队冠军。1957年、1958年和 1960年三次获区“三好杯”冠军。1958年获区足球联赛冠军。1960年获市基层足球联赛冠军。厂长倪家驹是足球等级运动员,区足球名将。
中国纺织机械厂,1950年有20人入选市五金工会足球队。1952年,厂内举办小型足球联赛,有19队、200名队员参加。1954年开展厂足球联赛,9 个车间11个队参加。1955年组建厂青年足球队,获沪东联赛分组冠军。1958年全厂组织有300个队参加的小型足球大联赛,厂党委副书记、车间支部书记都是足球队员。厂足球队曾以3:O、12:0分别战胜江西省队和苏州市队。60年代该厂有一级足球运动员5人。
“文化大革命”初,工厂足球队全部解散。1972年后逐步恢复。1975年普查422家工厂,有足球队164支,运动员2703人。1977年上棉十七厂获市足球甲组联赛亚军,翌年获冠军。1981年起,全市规模最大的职工“陈毅杯”足球联赛开始,一年一届。第一届甲组冠军中机厂队、亚军杨房队,第二届亚军杨房队,第三届冠军杨房队、季军上棉十七厂队,第四届自行车三厂队、杨房队、中机厂队分别夺得二、四、六名。首届“陈毅杯”赛,全市共837个队参赛,其中杨浦区190个队。1982 年区足协组织“陈毅杯”区预选赛,共比赛1470场,预赛期间,平均每周37场。1990年,中机厂有足球一队20人、二队16人,还有部门足球队17 支。
第三节 学校足球
杨浦区首先开展足球运动的是沪江大学,校内体育场地设备齐全,足球负有盛名。在华东各大学体育联合会举办的足球赛中,民国10~11年(1921~1922年)与圣约翰队、南洋队并列第一,民国14年获冠军。民国18~19年第六届中华足球联赛,获中字组(甲队)冠军。沪江大学足球队有名将李宁、门将陆钟恩,参加 1929~1930年第二十二届、1930~1931年第二十三届“国际杯”足球赛,先后击败英格兰、苏格兰、德国、葡萄牙等强队,夺得冠军。参加 1932~1933年西联会第二十六届甲组联赛,大破号称无敌的“西捕队”及英舰“林肯队”,夺得冠军。开展足球运动的学校,还有创办于民国5年的聂中丞华童公学、民国11年迁入区境的复旦大学和民国22年创办的斯高工艺院(现建设中学)等。抗日战争胜利后,一些工厂职工子弟小学学生自发组织小足球队,最有名的是“小龙头队”。
建国后,学校纷纷组织足球队。工厂职工子弟小学一批小足球队员进入中学后,提高了中学足球水平。1952年1月6日市中学小型足球联赛,建设中学队获冠军。1953年起,每年举行沪东中小学生足球联赛,并举办业余足球班,培养学校足球后备人才。1954年统计:控江中学有足球队36支,建设中学19支,平凉一小有少年足球队24支。中机厂、上棉十七厂职工子弟小学均有足球队。19 60年3月7日建立区青少年业余体校,投足球班。1964年,市体委确定杨浦区2所中学、3所小学为市足球活动重点学校。1965年全国少年足球赛,56 中学队获银牌。1972年杨浦体育场举办足球比赛,中小学共赛174场,少年足球交流比赛18场。1973年成立区足球学校。1976年区足校以2:O胜日本横滨高中足球队名O年代,学校足球有新的发展。 1982年区足球学校迁入白洋淀大型足球场。同年,足球学校队获市达标总分第一,并多次获市少年“三好杯”、“团结杯”足球大奖赛冠军。1983年区足校制定“杨浦区小学足球教学大纲”,发展 14所足球重点小学,聘请 18位足球老将任业余教练,按大纲教学。区足球学校自编足球舞,培训幼体师资,在全区110所幼儿园推广,形成幼儿、小学、中学训练一条龙。鞍山中学为市重点足球传统学校,1982年、1983年两次获市先进集体。1984~1986年,《青年报》、《新民晚报》和教育出版社体育丛书刊载鞍山中学足球工作经验及论著。1984年,国家体委命名平凉路第四小学为全国体育传统项目(足球)先进集体。1987年,鞍山中学、平四小学被命名为全国先进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978~1990年,子四小学在各项小足球比赛中获41次冠军、19次亚军,14次代表上海市小学参加全国小足球比赛。1989年以平四小学为主组队,代表上海赴日本参加国际少年足球赛,获第三名。该校先后接待联邦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名教练和足球队访问。1987年开始,五角场农业银行、上海焊割工具厂,帮助五角场小学成立足球“银鹰俱乐部”、“银鹰队”、“焊割队”。平四小学成立“可蒙俱乐部”、“双钱少儿足球俱乐部”。挺尔美服装厂资助水丰路小学成立“挺尔美俱乐部”。1988年1月,本区足协请德国鲁尔大学足球部主任朗格专家来华、25日向各区足协及有关单位作报告,26日下午到平四小学现场指导并组织座谈。1988年6月,上海足协、《新民晚报》等单位召开大会,表彰上海市赞助少儿足球运动的企事业单位,杨浦区有11个单位受表彰。
第四节 区足球队
1954 年区属第一支足球队建立,名沪东“足干队”,由70人组成,1956年解散。部分队员入国家队、上海队、上海工人队,大部分队员回工厂成为足球骨干。 1960年杨浦区与普陀区组织混合队,参加全国乙级联赛,先后战胜福建、安庆、南京及国家青年队,获杭州赛区亚军。1961年,区队在全国足球分区赛中,以2:0胜上海工人队,晋升为全国甲级队。1962年,上棉十七厂组队,代表区队参加市足球分组锦标赛,获区队组第一名、全市冠军。1963年再获全市冠军。1964年参加市足球联赛,获甲组第一名。1976年重新组建区足球队,曾与上海队比赛6场,三胜三平。
一、杨浦区青年队
1953年成立。1954年有8名队员入选国家青年队和华东体训班。1956年全国青年足球锦标赛,上海队获冠军,其中杨浦区队员有7名。1957年成立杨浦青年足球队,1962年、1963年参加市总工会举办的“青工杯”足球联赛,连获全市冠军。1981年市体委决定:杨浦区成立一支二线队伍。翌年,以杨浦足校为主,吸收普陀、虹口、南市、静安个别队员,组成杨浦区青年队。区体委副主任张成容主管,领队张进弟,总教练卢伟森。以白洋淀足球场为训练基地,按专业要求每天训练4小时。同年,青年队参加全国青年足球赛,以7胜1平1负获第二名,代表上海与香港东升队比赛,以2:0获胜。1984年参加全国足球乙级联赛,在九江赛区先后胜河北队、浙江队、江苏队和福建队。在沪西体育场与全运会冠军山东队0:0踢平。同年,市体委决定撤销杨浦青年队,15名队员中8名入上海二队,其余队员分别入企业足球队。
二、杨浦区少年队
1958年成立。1965年参加全国少年足球锦标赛,获银牌。助年代,平四小学足球队代表市参加全国小足球赛及国际少年足球赛。
三、老年足球队
1981年组建。参加市“长城杯”老年足球比赛,区“冬松”队获冠军。1986年市首届老年人运动会,区老年足球队获甲组(60岁组)第一名、乙组(50岁组)第二名。
四、女子足球队
1981年组建,为建国后上海市最早的女子足球队。获第一届“雏鹰杯”女子组第一名。1983年,以区队为主力的市女子足球队赴西安参加全国女子足球赛。区队输送7名队员至市女子足球队。
五、聋哑人足球队
1986年组建。1986年、1987年参加市聋哑人足球赛,均获冠军。1988年,参加全国聋哑人足球赛,获第三名。
六、50~60年代,杨浦区在国家队、上海队的足球运动员名单
国家队:张宏根陈家根王锡文王德发张水浩李传演袁道伦陈山虎徐福生庄文权高秀清陈志华谢鸿钧张正友赵光华王步富唐文喜
上海队(包括工人队):丁文宝马文龙徐同华胡南海周菊乎殷庆炳武宝奎夏金坤陈惠敏陈世龙能余滨夏长发王兆龙俞琳喜景金华曹宪秋赵坛辉陈龙泉孙永忠韩同寿王炎平乐善发周明德邱才有孙绍阶朱益坤王增甫李承先王耀明庄心佳姚庆升唐文厚张德英陈正华陆全康陆耘芳张金根王岳林戴顺福姜均根七、70~80年代,杨浦区在国家队、上海队的足球运动员名单
国家队:顾兆年 奚志康 王钢 唐全顺 鞠李瑾 范志毅 程炳照
上海队(包括二队):李龙海 黄韧 王岩 张建定 李国良 姚力 王国民 李寅 包敦敏 曹亚军 胡永康 陆殿明 孔宪曾 高俊潮 焦新华 柴伟 陈剑雄 贾春华


第三章 游泳田径
第一节 沿革
杨浦区地处浦江之滨,河道港汉纵横。民国10年(1921年)日商公大纱厂建厂挖土,形成3个大水潭,俗称白洋淀。河港潭淀为游泳爱好者提供了活动场所。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浸会大学建造游泳池,组织游泳队,参加华东各大学游泳比赛。两江女体专、东南女体师,分别于民国22年和民国24年在江湾建成游泳、跳水两用地,成立女子游泳队。鉴于中国游泳队屡次参加国际赛皆未得分,两江女体专校长陆礼华组织中国游泳研究会,并联合中国女体师李秀敏等人,发起组织上海市女子游泳会,每年举办一次女子游泳赛,参加者除女体专学生外,尚有许多外区学生。
民国10年以后,日商在杨树浦、平凉路一带所建的公大纱厂、大康纱厂、日本国民小学均有游泳池,供外籍职员及其家属便用,华人不得入内。抗战胜利后才改变,们不对外开放。民国24年,江湾上海市体育场建有标准游泳池,向全市开放。民国36年中纺公司律纺二医院,设游泳池。
上海解放后,修旧池,建新池,开展以工厂为主体的群众性游泳活动。
1956 年 6月,区体育运动游泳比赛。1960年,区少体校设 1991年国家体委授予杨浦区游泳项目。全国游泳之乡奖状1964年7月18日毛泽东主席在武汉畅游长江,并号召全国军民开展江河湖海游泳活动,全区掀起渡江长游活动。“文化大革命”期间,群众性游泳活动没有停止。
改革开放后,游泳活动由单一模式改为组织上纵横交织,形式上纷呈并蓄,形成四级训练网,出现“小地王国”。
中国体育记者协会、《体育报)、新体育杂志社、人民出版社于1983年联合发起评选全国“游泳之乡”活动。1983年、1985年、1988年、1991年,杨浦区连续4次当选为全国“游泳之乡”。
1981年,本区开展潜水运动,负责组训市践泳队。1982年负责组训市青少年潜水队,8月,代表市参加全国少年潜水邀请赛,获24个项目中的13枚金牌、7枚银牌、5枚铜牌。
建国前,区境田径运动仅在大、中学校内开展。1951年后,部分工厂开展田径运动,举办职工运动会。1956年区体委成立后,建立学生、职工田径竞赛制度,有计划地训练运动员。80年代,田径运动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改革竞赛制度,增加比赛项目,定期举办运动会,增设传统项目重点学校,建立田径训练网络体系。 1990年,国家体委授予本区为第三届全国“田径之乡”称号。
第二节 游泳
一、活动
1950年修复杨浦、许昌游泳池,对外开放。至1965年,新建游泳池23座,其中工厂9座。。1952年上棉十九厂,500人参加游泳;1961年接纳上棉十七厂、国营二机职工入池游泳,年泳量 15558人次。上棉十二厂游泳池1961年接纳有联系的10余个单位参加游泳,夏季泳量17824人次。白洋淀游泳场1964年7月开放,一天6场,最多日泳量6000多人次。该场还训练教练员、救生员,接待全市游泳群众及承担全市横渡长江测验工作。1965年,上海电缆厂参加游泳8000多人次,900余人经常到黄浦江游泳,占职工总数的26%。
1966~1976年,全区新增加游泳池(场)16座,总数达 44座(包括今宝山地区 11座游泳池)。1967年,在划点自然河流中游泳的有15万人次。200人参加渡江活动(其中女子20人),202人参加吴经万米长游黄浦江活动,民兵 1万人次横渡黄浦江,120名武装民兵参加市渡江活动。1972年,白洋淀游泳场9万多人次游泳。
1980年,杨浦区人口 82万,公共游泳池仅3座,但区内工厂、学校所属游泳池不少。区成立游泳领导小组,动员工厂、学校所属游泳池对外开放,使杨浦区成为全市游泳池开放最多的区。1980年开放游泳池24座,8313场,72万人次游泳。1981年开放22座,1982年开放17座,1983年开放13座。响于开放场次增加,有组织的游泳活动增加,游泳人次上升。1981年约100万人次、1982年104.7万人次、1984年110万人次,均为全市之最。1984年,杨浦游泳池有150人参加冬泳,其中中小学生占1/3。1985年有34座游泳池开放,12座游泳池开夜场。全区共有140余万人次游泳,为历年之最。 1986年,区委决定增建一批娃娃池。区体委邀请专家指导建地的选点、设计、施工,直至使用。1986年新建小池36座,1987年新建小池13座。1989年首次开放小池45座,3300场,接待儿童14万人次。1988年又新建小池8座。至1990年,全区小池72座,成人游泳池35 座。1986年全国评选最佳娃娃他,杨浦区12座娃娃地获奖,其中一等奖3个,占全国一等奖的43%。1987年评选,杨浦区11座小池获奖,其中一等奖 1个,占全国一等奖的20%。1988年在全国最佳娃娃他领奖会上,杨浦区介绍了城市建设和管理娃娃池的经验。《体育报》誉称杨浦区为“小池王国”。
1986 年,区首创“游泳之乡活动周”,每年7月16~22日举行,通过广播、图片、文字,在区境主要街道、公共场所宣传游泳意义及安全知识,并举行形式多样的比赛。首届活动周有11900人次参加。1987年,游泳工作深入到工厂、学校、部队,举办娃娃、儿童、暑托、“扫泳盲”、民兵骨干等训练班。举办群众自筹经费,自愿参加,自行组织的协作块、离退休老同志同乐、军民共建、厂际联谊等水上活动。
二、训练
1954年,江湾游泳池举办初级游泳指导训练班、跳水干部训练班。1956年,中国纺织机械厂训练一批游泳干部,其中初级游泳40人,占35%。1957年,榆林区体委举办中级、初级、少年组游泳训练班,学员163人。1965年,区体委举办39期训练班,为基层训练2113人。
1975年6月13日,杨浦区工厂、学校、街道共84个队1008人参加长游测验。
1981 年开始,每年有2000多人参加各种游泳训练班,形成四级训练网络:幼儿训练班、游泳重点中小学训练班、长训班、少体校。杨浦区工人体育场温水游泳池全年担任早晚训练任务。1985年,全区小学五年级学生开展“游泳扫盲”,有77所小学4130人参加。有60%的学生学会游泳(不限姿势、不计时间持续游 15米)。
1987年,杨浦温水游泳池建成,承担全区训练任务,每年培训、考核救生员50人,两年培训游泳裁判100人。
三、竞赛
建国后,游泳竞赛在职工中广泛开展。1951年,上棉十九厂在店员与纺织工会游泳选拔赛中,获5项第一,又获上海工人游泳大会(代表选拔)2项第一。 1952年,该厂有男女各2人当选纺织工会游泳代表,1人为华东区选手。1962年市工人游泳比赛,杨浦区获男子总分第一,团体总分第三。乔元在 1959~1965年正式比赛中,37次创男子400米自由泳等7个项目的全国纪录。第二届全运会,杨浦区获3枚金牌。
1972年,区少体校运动员吴佩里、吴正国进入市体工队。吴佩里在1972~1974年6次全国游泳比赛中,共获11枚金牌,两次破全国少年400米混合泳纪录。吴全国在1974 年。国游泳比赛中,打破100米自由泳、200米蝶泳两项全国少年纪录,在市五届运动会中获3枚金牌、五枚银牌,打破两个项目的全国少年乙组纪录。
1980~1983 年在全国和市级游泳比赛中,杨浦区共获52枚金牌,19项成绩列入市体育运动最高纪录。1984年有7项成绩列入市体育运动最高纪录。1985年昆明路街道举办地区游泳锦标赛,15家工厂、100名运动员参加。8月,全国“游泳之乡”传统重点学校学生游泳比赛,惠三小学获4枚金牌、5枚银牌、团体总分第二。
第三节 游泳
上海市1981年开展潜水运动。因市打捞局及其潜水员、潜水器材装备厂在杨浦区,且区内有温水游泳池,1981年市体委把市潜水运动的开展和比赛委托给杨浦区体委,具体工作交杨浦温水游泳池主任叶桂泉主持,市划船俱乐部吴佩里和打捞局张登荣担任教练,并设教研组。组训市残泳队。3月,负责人员到杭州市学习后组织运动员进行训练;8月,参加全国潜水比赛。1982年2月,举办业余潜水训练班,多层次测验、比赛,选拔运动员。在全市工人、学生和市体育学院中招收运动员24人,在闸北区、虹口区、市少体校游泳池及市跳水池设点训练,由业余教练任教。由杨浦区组训市青少年潜水队,准备参加全国比赛。1982年8月,首次全国少年潜水邀请赛在广东湛江举行,本区率队代表市参加,获 24个项目的 13枚金牌、 7枚银牌、5枚铜牌。9月,潜水队参加全国潜水比赛,两名运动员进入第五、六名。
1984年3月,经市体委批准成立市潜水领导小组,区体委主任刘松泰任组长,承办1985年华东区潜水邀请赛和1986年全国潜水邀请赛。1986年区办市潜水队享受专业队待遇。9月,市八届运动会首次设潜水项目,杨浦区获男、女团体第一名。1987年12月31日上海市蹑泳俱乐部成立。1989年4月,上海市践泳协会成立,杨浦区副区长夏秀蓉任主席。
1983~1990 年,市践泳队谢芳在1989年、1990年国际噗泳比赛中连获金牌共家加16次全国比赛(包括2次少年比赛)、7次全国邀请赛、1次华东区比赛、5次国际比赛、7次国际邀请赛,共获72枚金牌,75枚银牌,72枚铜牌,21次破全国纪录。8名队员获国家级健将,2名队员获国际级健将。
宿芳、沈剑玲在1983年4月北京体院潜水邀请赛、9月全国潜水比赛中,先后破1500米践泳全国纪录,获第一、二名,达到全国健将标准。在1984年9月全国潜水比赛中,6次破800米、1500米践泳全国纪录,上海队成为全国潜水四强。1987年第六届全运会,上海队获4枚银牌,女子组团体第一,2人破3项全国纪录,5名运动员立二等功,获二级体育运动奖章。
第四节 田径
杨浦区田径运动,最早在大学、中学内开展。建国前,沪江、复旦、同济3所大学及缉罂中学,皆有田径队,参加校际比赛。工厂职工仅有少数长跑爱好者在马路上练习。建国后,工厂中长跑者日益增多。1949年12月,正广和汽水厂组织全市性越野赛跑。1951年起,各工厂开展田径活动,为参加本行业举行的运动会作准备。同年,沪东(杨浦)体育场建成,田径运动开始普及。1954年,中国纺织机械厂、上海机床厂、上棉十七厂、上棉十九厂相继举行全厂职工运动会。1956年区体委成立后,建立全区学生、职工田径竞赛制度,有计划地训练职工、学生运动员参加市级比赛。1956年控江中学周道玉在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上获100米、200米和400米接力3枚金牌。
80年代田径运动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83年起,逐年增加区少体校田径队的编制和经费,改革竞赛制度,增加中小学田径比赛内容,每年由区主办田径比赛7一8次。计有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中小学生长跑比赛、市区传统项目重点中学比赛、田径达标赛、田径选拔赛等,参加的共有490队,3973人次。1988年,区政府把创建“ 田径之乡”列入工作计划,要求校校建立田径队。区体委拨款建造少体校跳高房,成立跳高俱乐部。 1988年,建立田径训练网络体系:区少体校田径队~重点训练点十市区传统重点项目中小学~学校田径队。区少体校田径组下设5个训练点,每个训练点人数为体校田径队的一倍。市区传统学校及重点布局项目中小学学生约1000人,基层学校参加田径队11300人左右,占全区中小学生的13%。运动员在市区比赛中获奖者给予加分后合格的,升入对口中学,以保持训练系统性。对业余训练作出成绩的学校、教师、教练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涌现出一批成绩优异的尖子运动员,计有刘运鹏、王智慧、冯英华、孙昌清、裴芳等。
1990年12月1日,国家体委在山东烟台召开1986~1989年第三届全国“田径之乡”命名表彰大会,授予杨浦区全国“田径之乡”荣誉称号。


第四章 群众体育
第一节 职工体育
民国26年(1937年)前,工厂体育场地设施很少,且仅对外籍职员开放,广大职工无力涉足现代体育。民国34年抗战胜利后,中纺十二厂工会首次成立职工康乐会,组织球队,开展体育活动。部分大型工厂,为宣传该厂产品,组织各种球队、长跑队。知名的有龙头足球队、回力篮球队、正广和长跑队。各项竞赛活动趋于活跃。
建国后,人民政府从物质和组织上支持工厂开展体育竞赛、体育表演,推动职工体育运动。1949年7月,上棉十七厂举行足球、篮球表演赛。 1951年,区内举办“抗美援朝杯”小型足球义赛。正泰橡胶厂举办捐献“体育”号飞机篮球义赛。该厂回力篮球队于1951年赴南京,参加慰问中朝战士,救济朝鲜难民埠际篮球义赛。同年,沪东举行第一届工人篮球男女联赛,共有75队参加,其中女子7队。这些球赛推动上棉十九厂、十七厂、十六厂,申新五厂、六厂,上海毛绒厂(毛纺六厂),益民食品三厂和本区教育工会都成立篮球队,境内篮球运动开始普及。期间,各工厂推行广播操、生产操,成立各种运动队。 1953年,市工人篮球联赛,榆林、杨浦区分获冠亚军。1954年,市体委对区境47家工厂调查,有足球101队、篮球174队(其中女子20队)、排球 78队(其中女子5队)。同年,市选择上棉十九厂、中国纺织机械厂为开展广播操重点,另有11家工厂面上试点,』色结经验后在全市推广。全区开始教学第二套广播操,工厂率先形成操练制度。
1955年7月区内推行“劳卫制”,1956年工矿企业以国防体育运动替代“劳卫制”。市体委以上棉十九厂为重点,建立工厂体育协会。1957年第一季度全区32家工厂建立体协。体育运动蓬勃发展,厂内、厂际、各系统相继举办运动会、体育晚会。上海毛绒厂女工徐玫,在全国田径、自行车运动会上破1500米自行车全国纪录,达健将标准,是本区第一个女运动健将。1957年有2170人参加市、国家级的人民国防体育周活动。1958年4月,全区8万职工参加“全民体育活动周”,5月,11万职工参加“体育运动双月”,开展全区“广播体操月”,举行“青年体育联欢周 ”。
1961年9月,上海电缆厂、上海机床厂、梅林罐头食品厂等13个单位成立军工路体育协作组,为全市首创。各协作单位利用各自优势(场地、设备、体育技术、资金)以大带小,开展体育活动。同年,全区参加射击训l练9.8万人次,参加军事夏令营 16万人次。1964年贯彻国防体育与民兵训练相结合的方针,训练射手17760人,普通射手合格率55.5%。1965年训练20771人,合格率 66.3%。训练国防体育各项教练、体育骨干990人。1972年后,全区18385人次参加 10个项目 4900场次比赛。 1974年对境内市属 422家工厂调查,有业余运动队的355家、1069队。其中:足球164队、篮球284队、乒乓球399队,尚有游泳、棋类、水球、长跑、举重、划船、自行车、武术和垒球等队。1978年,以参加六届市运动会为契机,全面开展训练和选拔比赛。市运动会期间,区境举办马路运动会、体育表演、足球表演赛。各街道举行马路体育表演、棋赛、体育画展共14次。
80年代职工体育向多样化、兴趣化方向发展,各种杯赛有“康达杯”练功十八法赛、“立马杯”桌球赛、“环保杯”保龄球赛、“大中杯”中国象棋赛、“沪东杯”钓鱼赛、“跳鲤杯”桥牌赛等。运动有智力型、力量型。有比快慢、持久的,有体育锻炼寓于旅游、舞蹈、技术操作的,有气功、武术流派和医疗相结合的。厂运动会除原有形式外,还增加了新内容。有一分钟运动会、技术操运动会、冬锻运动会、女子运动会、民兵运动会、素质运动会、车间运动会以及“家属同乐”、“小蜜蜂”、“双双乐”运动会。80年代后期,兴起以发展职工体育为主的理论探讨。
1980 年,全区19个拳操辅导站开展舒心操、练功十八法、八分钟气功等医疗体育锻炼,万余群众常年坚持。1981年冬锻,人数超过15万,占全区职工总数的 30%。在市冬锻4项会赛中,本区获4个第一和团体总分第一。1983年4~9月,举办第一届区属职工运动会,设;游泳、田径、象棋、广播操、乒乓球、篮球、足球7个项目。房地局、副食品公司、运输公司和公安分局依次获团体前四名。 1984年,80家工厂恢复体育协会。上棉十二厂体育运动活跃,获全国职工体育先进集体称号,该厂工会干部岩秋萍、苏须根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工作者。同年,日本练功十八法访华团一行10人,来上棉十二厂学习交流。1987年,市体委委托区体委组训市男女健球队,参加全国比赛。上海手表厂体协参加具体组训工作。同年,上海气焊机厂试行全国总工会发下的《1988年全国职工健身七项锻炼标准入在市练功十八法竞赛中,上棉十二厂获八连冠,上海冶炼厂获市广播操比赛党委厂冠军,上海第六毛纺厂染整车间开展眼保健操26年不间断。1988~1989年间,全市“甲肝”流行,全区职工冬锻仍有20余万人,因“甲肝” 流行,市体委不进行评比,本区则仍以区名义举行了一年一度的冬锻评比。
1988年新华医院、上海电表厂等7单位,办老、中、青旋律操(迪斯科)、工间健美操学习班,市总工会在本区办班推广。上棉十二厂承办“杨浦区职工1988年自行车拉力活动”,全程分4个站点,途经各点时,进行小型多样、新奇的表演或竞赛,集旅游、文娱、竞赛、体锻于一体。
杨浦区推荐职工撰写的群众体育论文计篇,参加 1989年上海市体育论文发布会,上棉十二厂获论文一等奖,另有3篇获优秀论文奖。杨浦区获上海市优秀论文先进集体称号。
1989 年,区健身舞队在华东地区健身舞比赛中获优胜奖;区长跑队运动员窦顺梯获市举办的“五一杯”、“上表杯”5000米赛两个第一名;在济南举行的十三城市“ 储蓄杯” 1万米 比赛中,长跑运动员娄明亮获第一名。同年,杨浦区群体组和上海电视台体育部合办水上6项趣味体育竞赛。
1990年上海市迎亚运百日锻炼中,全区22个体育协作组50余万职工参加“一歌一操一活动”的锻炼、宣传活动,普及率达90%。获“全国百日锻炼”先进市(区)称号。
第二节 学校体育
一、大学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浸会大学重视体育活动,设备齐全,足球闻名全市。民国11年(1922年)复旦大学迁入区境,建有田径场、网球场、体育馆。民国15年起,该校排球队在上海中华杯排球赛中,连冠7届,并于30年代远征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获全胜。30年代中国第一个健美体育组织——健身会,为沪江大学学生组织。抗战胜利后迁入本区的同济大学工学院、理学院体育运动活跃。
建国后,高等学校体育设施日趋完备,体育活动广泛开展。不少体育项目,复旦、同济处领先地位。1954年试行“劳卫制”,锻炼数占学生数的70~80%,其中30~40%通过各项锻炼标准。80年代各校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和早操出勤率保持在90%以上。到1990年,境内已有全日制大专院校15所,体育设备齐全,共有足球场、运动场21片,篮、排球场(含房)39 片,体育馆6座,游泳池8座,体操房4座,另有网球场、溜冰场、射击场、举重房、武术房、乒乓房等体育设施。
二、中、小学
民国15年,引翔港举办小学运动会,是区内小学最早举办的运动会。建国后,杨浦区(含榆林区)共有中学12所、小学106所。半数以上无活动场地,有21所无操场。缉罂、斯高两中学有运动场地,体育活动较活跃。职工子弟小学,受大厂体育活动影响,自发组织球队,相互比赛。
1951 年,市教育局等6个单位,联合发出推广广播操及冬锻通知。有些学校采取清晨分散活动,有较大体育场地的学校,组织体操、球类和田径运动。1952年,市中学篮球联赛,区建设、沪东中学分获男女队冠军。市东中学重点试行“劳卫制”,有629人通过“劳卫制”项目训练。1954年1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加强人民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指示。1955年~1957年,成立区体育中心教研组,研究教材、教法,开展观摩交流,组织竞赛。1962年,市体委指示:体育工作以青少年为重点,扩大单项目试行学校。确定的单项:控江中学为田径、女子篮球;市东中学为体操、田径;平凉三小为足球。1962年,市中、小学3项运动比赛,控江中学、市东中学分获高、初中冠军;十五中学获男子游泳季军。军体海模年终考评,市东中学、抚顺一小分获中、小学一等奖。1964年,正式确定16所中学、19所小学为区体育传统项目重点学校,有30余所中、小学举办全校和学区运动会。1965年,确定单项目重点学校:足球8所,田径7 所,排球6所,篮球3所,乒乓3所,体操、射击各2所,航模、游泳各1所。共组织重点队68支,运动员1043人。
“文化大革命”前期,体育活动停止。1972年恢复。同年,召开市中学生运动会,区男篮、田径男甲组,双获第一番4破市少年男子三级跳、1500米跑纪录。1973年,受训学生 11407人次。同年,有225名学生参加市小学生运动会,共7个竞赛项目,杨浦区学生获球类、田径3个第一,7个第二。1974年,中、小学生参加冬锻 1气3余万人,占学生总数68%。1979年,恢复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中学8所、小学10所。
1980年,全区145所中小学,75%的学校将 “两课、两操、两活动”(每周两节体育课,每天一次广播操、一次眼保健操,每周两次课外活动)列入课表,62.7%的学校每天一小时体锻活动。1981 年,幻所小学2237名运动员,组建234个运动队。初步形成三、四线业余训练网络。中、小学实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平均合格率:1983年 67.9%,1984年76.5%,1985年85.5%,1986年86.7%,1987年91.4%,1988年91.1%,1989年 90.3%,1990年 90.9%。1978年,杨浦区规定中、小学每两年举行一次综合性运动会。至1990年,中、小学各举行6次。
80年代,杨浦区中、小学在市运动会中的成绩:1980年5月中学生运动会,得金牌12枚、银牌15枚、铜牌23枚;1982年市小学生“新长征杯’烟径赛,获 6个冠军、5个第二、7个第三;1984年市四届中学生运动会,新安职校获女排高中组冠军,眉州中学获男排冠军;1985年市三届小学生运动会,获200 米、400米、三项全能3个冠军和3枚银牌、5枚铜牌;l988年市五届中学生运动会,杨浦区派42队、467名运动员参赛,鞍山中学高中组足球、双阳二中男高混合组、建设中学田径总分均获第~,少云中学获初中组足球、女子组足球2项第H;市少年汽枪比赛,交大附中获中学组步枪5X20第一名;同年市中、小学 6项系列赛,区队获射击团体冠军,3个单项第一;市四届小学生运动会,区队获60米、400米、跳远、游泳的6个第一和3枚银牌、6枚铜牌。新安中学女子手球队,靖南中学(男)、树人中学(女)霍球队和长阳五小男女假球队均是市冠军队,代表市中、小学参加全国手球、健球比赛。同年,鞍山中学被评为全国体锻先进单位。
三、幼儿园
建国前,幼儿园少,大都附设在小学内,不设体育课,只做些简单的模仿操和传统游戏。建国后幼儿园增多,1951年开始设置体育课,规定每天做早操及上一节体育课。1953年起,开展户外体育活动,有了体育游戏,增添运动器具,组织幼儿体育观摩教学。1974年,区体委为贯彻国家体委“从儿童抓起”的指示,配合教育局成立幼儿体育中心教研组,制定《幼儿体育锻炼标准》。1975年,杨浦区温水池组织幼儿游泳训练,区少体校体操组学生辅导幼儿体操。 1975~1977年,每年举行一次幼儿运动会。 1986年,全区 18所幼儿园先后建造新型美观的娃娃地,杨浦区温水地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游泳训练。同年,区自编幼儿足球舞,使杨浦区游泳、足球形成训练一条龙。幼儿足球操(舞)在全市“六一”汇演中得优胜奖。
第三节 群众体育团体
本世纪初,境内有了现代体育后,群众陆续成立体育团体。民国17年(1928年),江湾地区成立上海特别市国术分馆。30年代,两江女体专及东南女子体育师范组织上海女子游泳会、中国游泳研究会;沪东地区成立小球运动协会一分会。40年代,成立“人人田径队”。沪江大学、复旦大学运动员参加华东、江南各大学组织的体育联合会、体育协会、篮球联合会。
建国后,体育组织以协会形式在大厂中发展。上棉十七厂成立体育协会,上棉十九厂成立游泳协会。1954年,上海机床厂、上海电缆厂成立工厂体育委员会。1955年,中国纺织机械厂(今纺织机械厂)、上棉十九厂成立厂体育协会后,区境大部分工厂、企业都先后建立体育协会。1960年4月,上海足球协会成立,区体委副主任张桂华兼任市足协副主席,区国际裁判方荣富任委员。80年代,体育运动社会化,区境相继成立由社会赞助的各单项协会。
1990年1月,为加强对协会及各体育团体的领导,成立区体育总会。
1981 年,市“长城杯”老年足球赛,区“冬松队”获冠军。同年,市第一届老年人运动会,区老年人体育协会(简称老体协)142名运动员参赛,获男子甲组 10X1000米接力跑、简化太极拳、中国象棋三项冠军,“冬松”、“雪松”两足球队双获亚军,女子10X1000米接力跑得铜牌。
1982年,两次邀请中国象棋特级大师胡荣华作1对6盲棋公开赛。同年,对857名老体协会员体检,建立保健卡制度。
1983年,肢残人葛希力参加全国伤残人体育邀请赛,夺得田径4X100米接力赛第一名,A8级100米跑第H名。
1984年,区伤残协会会员参加市第一届伤残人运动会,获金牌11枚,银、铜牌各4枚,团体总分第六名。同年,首届全国伤残人运动会上,葛希力获A8级100米蝶泳第一名,刘淇参加市乒乓女队夺得团体亚军。
1984年,区体委指定许昌体育场为老体协运动场地,9月23日,区首届老人运动会与第三届小学生运动会联合举行开幕式,1700余名老年运动员参加。
1986年,市第一届老年运动会上,区老年足球队获甲组(60岁)第一名、乙组(50岁)亚军;赵月莉、周凤城获女乒乓单打冠、亚军;女篮获亚军。同年,举办首届“杨浦杯”桥牌双人赛。
区老年象棋冠军队——江浦街道队,1987年3月9日代表区队参加市第三届“长寿杯”中国象棋团体赛决赛。同年,区信鸽协会参加市举办的新疆2424公里竞飞,获团体亚军,会员洪焕金获雌鸽组竞飞第一名;秋季广州1290公里竞飞,会员张纯雄获老鸽组雄鸽竞飞第一名。
1988年,区游泳协会培训两期救生员,通过复证,全区救生员持红卡者6人、蓝卡6人、黄卡34人、白卡230人。培训小学、幼儿园业余游泳教练员58人。
1989年8月,虹口区举办上海——青岛摩托车拉力赛,杨浦区摩托车协会有14辆参加。翌年9月,“迎亚运”火炬队到上海,区摩协20辆摩托车为火炬队作入城仪仗开道。
上海灯芯绒总厂桥牌队,1981~1989年6次连获市“纺织杯”团体赛冠军;1989年获全国“糜鹿杯”团体赛亚军。该队向纺织部、市纺织局和上海工人队输送桥牌选手 11名。同年,上海冶金设备总厂组成的区男子桥牌队,参加市“协会杯”桥牌复式赛获第二名。 1990年起,区级桥牌赛日臻规范化,实行甲、乙、丙三等级队比赛,化升劣降。同年,市伤残人协会举办市郊12单位乒乓球赛,杨浦区获男团体、男单、女单 3项冠军,男单亚军和女团体季军。在市弱智、低能儿田径赛中,杨浦区儿童组获女子跳远、男子跳高第一名;少年组获男子100米跑、跳高、跳远一、二、三名。在市肢残人4种姿势游泳赛中,杨浦区男女运动员囊括4个冠、亚军。


第五章 训练
第一节 场馆训练
境内体育场馆均担负不同训练任务,杨浦体育场为综合训练中心,体育俱乐部、射击场为国防项目业余训练中心,温水池为游泳训练中心,80年代白洋淀足球场为足球训练中心。
1954 年开始,杨浦体育场办篮球裁判员训练班以及田径、体操、篮球、乒乓球等运动员业余训练班,组训男女自行车队,设立业余体校足球班。1956年为工厂、企事业训练体育干部。1958年增设手球、排球训练班。1972年后主要为少体校提供体育训练场地。1980年后为举重、体操、技巧、手球、乒乓球、女子足球训练一批人才。1984年增设举重房,到1987年共设9个举重台。1980~1990年,举办各种运动项目训练班81期,受训者2304人次,各种裁判训练班60多期,受训者2625人次。
50年代,杨浦体育俱乐部以训练跳伞为主,兼办摩托车、射击训练班。1960年增加海模、空模、无线电训练,80年代增设摔跤、柔道、武术、棋类、拳击项目训练。射击场为各种射击业余综合训练中心。
50年代,游泳训练在杨浦、许昌两游泳池进行。1975年工人体育场温水游泳池建成后,成为游泳训练中心,1987年移至杨浦温水游泳池。
杨浦工人体育场是工人体育活动主要场所,同时担负选拔职工运动队进行短期训练的任务。
第二节 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
1954 年开始,以沪东体育场为主,以办短训班形式,对青少年进行业余训练,项目有田径、体操、篮球、足球。1956年起用“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名称。1958 年,“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在各中、小学挂牌,但都是单项,无训练计划。同年,为准备参加市第二届运动会,集中训练一批青少年运动员,设田径、游泳、球类等12项。1960年,正式成立区青少年业余体校,校址设在长阳中学内,半年后迁往五十六中学,招收初中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学生300名,设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田径、体操、游泳等7项。1966年,区少体校解散,1972年恢复招生,人数、项目照旧,1973年足球班扩建为足球学校,1977年游泳项目移交工人体育场温水游泳池。1979年,迁址双阳二中,设田径、体操、篮球、排球、乒乓球、射击、举重、摔跤、柔道等项目。80年代,后4项移交杨浦体育俱乐部。
1962年,本区2所中学、3所小学为市体育传统项目重点学校,另中、小学各17所为区体育传统项目重点学校,使其与区少体校衔接。80年代逐年扩大教练员队伍,1989年增至57人,其中高级教练3人,中级教练31人。1983年起,对尖子运动员跟踪测试,以安排训练密度与强度。1984年,市区传统重点项目中、小学23所,到1991年增至127所(包括4支固定运动队),同时建立三、四级业余训练网络,教练员定期下基层辅导,建立各项目中心教研组及科选小组实行科学选才。1984~1987年,每年对107所小学三年级学生进行形态、素质普查。1989年起,对全校运动员进行评估,提出针对性训练计划,并对运动员作血色素检查,掌握身体状况,定期摄制技术录像,进行直观分析,纠正错误动作。由于科学选才、科学训练,提高了成才率。
1960~1966年,区少体校向上海队输送运动员22名、市少体校23名,其中有1965年第二届全运会上破男子1500米跑全国纪录的张土根。70年代,向上输送的运动员中,有打破射箭30米单轮世界纪录的王文娟,她同年还破13项次全国射箭纪录,1976年两破70米单轮和团体世界纪录,成为三破世界纪录的优秀选手;有1978年6月在土耳其举行的世界中学生运动会上获铅球冠军的许敏;有1979年在北京国际田径邀请赛上获1500 米冠军的林政。区少体校1982年被评为市先进集体,1983年被评为输送达标全市总分第二,1989年被评为市先进区少体校。1972~1989年,向市队输送运动员116人,其中15人在国际及全国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此外,还向市少体校输送241人,向解放军运动队输送33人。

最后更新 ( 2010-04-26 13:44 )